我青春期时最爱看的美剧是伪装者,讲述了一个天才能够快速学习并扮演多种职业,运用他的知识和能力发现事实真相。大学还读过一本数学史教程,里面写满了数学领域里面天才的天才们如何“随手”就在某个领域里写下不朽。这类的故事和传记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开始希望自己如这个天才一般无所不知,能比别人更快更好的学习和解决问题。即便是工作之后,意识到自己在智商和能力上就是个普通人之后,仍贪婪的希望自己能掌握比别人更多的技能。
回顾自己的学生生涯,从 QBasic/Pascal 开始入坑,接触过 VB,C/C++,算法/ACM,.Net,嵌入式,图形学,前端,Python/Django……看似接触过很多,但能达到“精通”水平的寥寥无几,最多就是帮我打开眼界,让我在做产品经理的时候少走些弯路,即便是现在仍会在闲暇时候关注一些新的技术,骨子里生怕跟技术脱节。在入行做产品经理后,兴趣又发散到交互、设计、商业、运营、营销、管理等领域,每个领域都足够我学习数年。尤其是随着经验和阅历的提升,见得越多,觉得自己不足就越多,想学的就越多,学不完带来的负罪感就越深。
就像有人给自己设定目标要学英语学乐器学编程学设计学会计学书法学厨艺,希望自己技多不压身但最终一事无成一样。我骨子里也希望自己做个“样样精通”的“全才”,然而事实上自己把时间更多的花在收集信息和焦虑上,反而没有将时间用在真正的技能学习上,最终却是“样样稀松”。这就如很多游戏中稀缺的技能点一样,玩家永远加不满所有的技能树,如何有策略的使用有限的技能点来解决对应的问题成了每个玩家必修的课程。
之前看了一篇讲 Sky 的文章:GQ报道 | “失败者”李晓峰 看完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他的专注。SKY 破釜沉舟的把未来赌在电子竞技上,没有退路,将环境、出身的压力都转化成动力,长期高强度训练,最终一将成名万骨枯。文章中同时期的人,大多是没有坚持,他们摇摆反悔浅尝辄止时间白白浪费;而其他坚持的人又没有他刻苦,把电子竞技当做疲劳的重复工作而不是梦想和未来。日复一日之后,勤不仅能补拙,更能超越。
全文有三段 SKY 说的话让我感叹,分别如下:
“一定要有上进心,每天都要去寻找比自己强的对手。去求着他,去跪拜着他,最后再哄着他,骗着他,来和你练习。” “百分之百的执行力是不够的,我要把执行力做到200%。” “有些人打游戏的目的,可能是为了成名,但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不断赢。有人追求花哨,但在我看来只有赢才行。我从小被灌输的概念就是,你必须出人头地别人才会佩服你。”
这个道理不仅仅适用在电子竞技领域,适用在任何领域。在你最擅长的领域上里,有无数的人同样以此为生,他们中有些起步比自己早,有些比自己更努力,有些比自己更聪明,更有些人又聪明又努力入行又早,在一个领域中不够努力都可能被无情淘汰,又如何在多个领域同时取得成绩呢?相比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自己,那些在一个领域长期坚持的人才有更大的价值。
即便到写文章的今天,我仍多少存在“全才”的幻想,并因此带给自己压力和疲惫。我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觉得“全才”是完美主义的一个具象),并开始自我反省和阅读这方面的书。这篇算是用来给自己反省,或许之后还会有进一步的剖析。